最近一段时间,特地看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的很多演讲资料。 树妈也算是李教授的半个粉丝,觉得李教授讲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有亲和力,而且有理有据。 问题一 孩子被打了,该不该打回去? 李教授在参加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的时候,有观众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您的小孩有一天跑过来跟你说‘我同学欺负我,他们打我’,你会不会跟他们说‘打回去’呢?” 这个问题相信是很多父母都遇到过并且思考过的,不过李教授的回答还是让大家都惊讶了一下,她很坚定的支持: “打回去。” 李教授举了自己孙女的一个例子: 小孙女刚上幼儿园,有个男孩子因为喜欢李教授的孙女,就把她抱起来,然后扔了到了地上。 小孙女头磕到了凳子上,已经磕得肿起来了。 李教授就告诉自己的孙女,下次那个男孩再抱你,你挣扎不掉就揪住他的两只耳朵往两边拽,一拽他一疼就会放下你。 ☞原因解释: 李教授说:“在中国所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遇到问题先让孩子自我反省,这反而纵容了一些不良行为,最终导致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 “打回去”不是在纵容暴力,而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李教授还对父母给出了两个建议: 第一,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越有力量越不能欺负比你弱的; 第二,是帮助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别人欺负,可以让孩子从小进行体育锻炼,有运动就有爆发力,就不容易被别人欺负。 树妈还想多说一句,在势均力敌的校园暴力情况下,“打回去”是一种解决之道,但是不要盲目使用。 如果要是对方明显更高大更野蛮或者人多势众,那么暂避对方锋芒,找老师和父母庇护还是更明智一些。 问题二 孩子闹脾气,父母该怎么处理? 怎样给孩子立规矩? 李玫瑾老师在一次讲座中,特别讲到了这个问题,她给出的建议是: 要跟孩子说“不”,这件事情说不行就是不行,父母态度要坚定。 李教授还给出了一个很实用的训练方法,教父母们怎样有效的跟孩子说“不”,并且给孩子立规矩。 比如: 如果孩子执意要买一辆玩具小汽车,而家里有很多个了,他的要求并不合理。 父母可能会说,家里的小汽车跟这个差不多,不要买了吧。 孩子说:“不行,我就要”,并且在商店里闹起了脾气。 这时候父母需要做的是,对孩子做一个克制任性的训练。 把他抱回家,放到相对安全的卧室里,门一关,就跟孩子一对一在一起,不打不骂不说教也不离开他,就任他哭。 等孩子哭够了,拿条热毛巾回来,给孩子擦擦脸。让孩子知道你还是爱他的。 ☞原因解释: 孩子哭闹的时候,你讲的道理对他来说是噪音,他听不进去。 而且孩子是哭闹给大人看的,所以父母一定要站在身边看着他。 但是当他哭闹你都安静的看他的时候,他哭一哭就知道哭闹是没有效果的了。 他就会知道,父母的爱是有界限和规则的,用哭和胡闹来威胁父母没有用,以后就不会再这样了。 问题三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让孩子有更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我们做父母的可能都听说过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