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婴儿不会说话时时,往往是用哭声来传达需求,比如饿了、拉了、无聊了等。婴儿的哭闹大部分是正常的,通过安抚可以缓解。但有时候宝宝哭闹也可能是因为疾病,这时候家长就要小心了。比如宝宝毫无征兆的突然大哭,任凭妈妈怎么哄都无济于事,哭一会儿安静几分钟,又出现一阵哭闹,反复持续,如果再出现呕吐等症状,家长就要警惕肠套叠。 什么是肠套叠? 可能许多妈妈对肠套叠有所耳闻,但并不清楚具体是怎么回事。 肠套叠是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简单来说,就是肠子钻进了临近的肠子里,被卡住了出不来,类似钢笔插在钢笔套内的状态。 肠套叠是小儿科常见的腹部急症之一,在我国的发生率较高。有80%的病例都在1岁以内,尤以5-9个月大最常发生,且男婴较女婴多,比例约为3-4:1。常伴发于胃肠炎和上呼吸道感染。 肠套叠危险吗? 单纯肠套叠发生时,套入肠段会使血管受压,使静脉血和淋巴液淤积、使肠壁肿胀,导致肠套叠越来越紧,套夹时间过长则肠壁动脉也会阻塞,演变成肠坏死,继而发展成腹膜炎,危及生命。 正因如此,肠套叠是需要及时治疗的急腹症,也是小儿普外科三大急诊之一。既然是急诊,所以处理的主要工作都要交给医生,家长所做的是早点发现孩子的问题,并想到这个病,然后及时送到医院。 那么如何早发现呢? 1. 阵发性哭闹 主要由阵发性腹部绞痛造成,每次发作约10-20分钟。这种有规律的腹痛,是由于较强的肠蠕动波把套入的肠管向前推进,牵拉肠系膜,同时套叠鞘部发生强烈收缩所引起。 宝宝无法准确表达自己感受,通常出现躁动不安、阵发性啼哭,双腿屈曲、不让碰肚子。当疼痛过后,宝宝显得安静些时,可能会表现出精神差、面色苍白或出冷汗。家长千万别以为宝宝安静了就没事,若套叠不解除,下一阵腹痛不久还会出现。 2. 呕吐 出现阵发性腹部绞痛后,常常会合并呕吐。呕吐物一开始是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接着可能有草绿色的胆汁,严重时甚至吐出有臭味的肠内容物。 不过,婴儿常见的胃肠炎也可出现呕吐,一般有发烧且症状以腹泻为主,而肠套叠一般先呕吐才出现果酱样便,较少发烧。但肠套叠也可由胃肠炎后的腹泻引起。 3. 果酱样血便 一般阵发性腹痛出现8-12小时后,宝宝可排出果酱般的血便。这是因肠管套牢后,肠壁出血混着肠粘液所造成的血便,此时若再不及时送医,很容易造成肠坏死,甚至腹膜炎。 当然这些症状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例如肠胃炎、便秘等。因此,当宝宝出现阵发性哭闹及呕吐时,父母即应带宝宝去医院检查。 4. 腹部肿块 当腹痛缓解、腹肌松弛时,家长可以在宝宝的腹部摸到像腊肠或香蕉一样的肿块。肿块略有弹性,表面光滑,稍稍可以活动,这是诊断孩子肠套叠最有价值的体征。 肿块随疾病不同时期位置发生改变,早期多位于右侧上腹部肝下,晚期沿结肠移至腹部左侧,最远可达直肠内。 5. 全身情况 发病早期病儿全身情况尚好,体温正常,仅有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或拒食。随发病时间延长,一般情况逐渐严重,表现精神萎靡、嗜睡、脱水、腹胀,甚至休克征象。 肠套叠及时发现非常重要。对于频繁发生阵发性哭闹(尤其是出现不让碰肚子的情况)、同时有呕吐的宝宝,不仅医生要注意,家长也要想到可能发生肠套叠,及时确诊,不要耽误治疗。 提醒:很多家长想知道怎么预防肠套叠,但遗憾的是,90%的肠套叠找不到确切的发病原因。有观察显示:肠套叠与腹泻、便秘、服用药物、上呼吸道感染、肠道过敏等都有关系。有些季节性的高发期,可能与某些病毒或腹泻的流行有关。 家长一旦怀疑宝宝是肠套叠,就诊时直接去挂外科急诊,而不要去消化科或普通外科挂号。因为肠套叠是急症,挂外科急诊能够争取时间,尽快处理,减少宝宝的痛苦和疾病进一步发展。 另外,肠套叠如果遇到诱发因素,可能再次出现,且不定时发作是急性病的特点。家长要了解这些疾病在宝宝身上的反应,即使宝宝很健康,一旦有肠叠套的危险信号,一定带孩子到医院就诊,以免贻误了病情,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