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热搜: 活动 交友
爱天真亲子网 广场 亲子学堂 查看内容

梁钦元:亲子教育也需望闻问切

2017-11-18 16:01| 发布者: ZHANGXIAOLI| 查看: 1178| 评论: 0|原作者: 佚名|来自: 互联网

摘要: 其实在亲子教育中,父母也完全可以借鉴这“望、闻、问、切”的思路和方法,以便于观察、分析、理解孩子的思维取向、言行习惯和行为模式等,从而为有效达成更为科学且富于人文关怀的亲子教育,提供更为便于操作、有力 ...

亲子教育

亲子教育也需望、闻、问、切

“亲子教育”是什么?

  “亲子教育”是什么?如何进行定义?这,实在是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仅以我个人的工作、生活实践的体验来说——亲子教育,绝不仅限于一方是父母“亲”,另一方是“子”女;这样基于亲缘、血缘关系的教学相长、彼此交流、互动的教育范式。更关键的是:成人一方(通常是孩子的亲生父母)得和孩子亲近,得和孩子亲密,得和孩子亲热,得和孩子有亲情!总之,父母亲要和孩子得“亲”!得和孩子心贴心!

  而今一谈及”教育“,似乎非要体现在对父母孩子的学习辅导上,否则似乎身为父母的各位就会生出极大愧疚,甚至是偌大的“负罪感”来!对于这类的看法、观点和做法,我个人是很难认同的。

  我以为,亲子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体现在:对孩子的心灵抚育和人格培养上。具体的应涵括:培养孩子的良好思维和言行规范和习惯,以及健康积极的意志品质上。

  大家或许听说过、看到过,中国传统医学离不开望、闻、问、切。在中医学中,望、闻、问、切被合称为“四诊”——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在中医学的经典《难经》中,就对这“四诊”有更详尽的论述。

  其实在亲子教育中,父母也完全可以借鉴这“望、闻、问、切”的思路和方法,以便于观察、分析、理解孩子的思维取向、言行习惯和行为模式等,从而为有效达成更为科学且富于人文关怀的亲子教育,提供更为便于操作、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望”

  《难经》云:“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据此可知,所谓“望”,就是通过“察颜观色”,以辨别患者的病症。在亲子教育中,父母则可仔细关注孩子的言行举动、神态、眼神、脸色表情等等,以增进对孩子的了解和觉察。

  孩子日常的一举一动都反映出其所虑、所思。比如,孩子饭量减小,那么,有可能是其心情不愉快或是身体不舒服,亦或是吃了过多的零食……当然还有能是被小伙伴发生了冲突,也许是被老师批评了。

  孩子吃饭不上心,草草吃了一点撂下碗就走……那么,可能是他惦记着电视即将播出的动画片,或是他已和小伙伴约好去做游戏或者进行某项活动……父母虽然无需时刻盯着孩子不放,更不可能与孩子寸步不离,但孩子的这些细微举止言行、眼神、表情也可成为了解孩子的“潜望镜”——和小朋友发生纠纷,回家后不说;犯了错误,被老师批评,回家不愿讲;由于年龄小,一旦遇到烦心事,孩子受限于自己的觉知和表达能力,往往难以言说……可这一切都势必映射在“潜望镜”里。所以,父母要做个有心人,时时保持对孩子积极关注,从孩子的行为举动、眼神、脸色、表情读懂孩子,体察孩子的心情是好是坏、言行是否有悖于常……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孩子进行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引导、启发支持。

“闻”

  对于“闻”,难经的叙述是这样的:“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不难得见:“闻”者听也!俗话得好说:说话听音儿,锣鼓听声儿。——父母需要仔细地去听孩子怎么说话,尤其是要能够听得懂孩子的“话外音”。

  孩子对幼儿园、学校内外人、事、物的所见、所闻、所感,回到家常常会有表达言说的欲望。这样的时候,无论孩子说什么、怎么说,既便是父母不感兴趣、甚至是觉得“不值一提”而不愿听的内容,都需要专注热忱地聆听孩子,支持、鼓励孩子他说够、说完……无疑孩子说话表达不免会语无伦次或叙述不连贯、不流畅,表达可能不够准确、清;但身为父母的你千万要记住:孩子在学习表达、孩子需要被聆听……而父母的不耐烦,甚至粗暴地打断或是急切地纠正、指责孩子的幼稚而断断续续的讲述,是对孩子的极大伤害和不尊重!

  在倾听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用心”去听,用全然尊重的态度去支持、鼓励孩子的表达和诉说。在此,我必须强调指出的是:父母绝不能一边忙活自己的事,边催促孩子:“你尽管说,我这儿听着呢!”这只会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对他的轻蔑和忽视。

  切记:倾听是一种主动行为,倾听是有力量的!

  ——对此,我自己的感受十分真切和直接。记得当年我女儿在刚刚升入北大附中高中部之后,在分班考试中她遇到较大的挫败。我就是用了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通过耐心而真诚地倾听她,帮助她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很快重新振作起来,并再度升入了“尖子班”。

  孩子说得好的父母要及时给予明确的肯定,做的得体给予鼓励和赞扬;孩子一时未能清楚的、不准确的给父母则要极为谨慎地给予引导和启发,尽量不采用否定性的批评和指责,而是引导孩子去思考:这样讲好吗?是否还有别的讲述方法或表达方式?

  当然父母也不宜一味地迎合孩子的说法和意见,父母的讲述、指点固然要公正、严谨,但绝不能不讲方式、方法,父母更不能只顾讲大道理,而完全不理会孩子是否听得懂?是否能听得进去?

  亲子交流中,有一条至关重要过的原则就是:父母务必要少说,多倾听。具体来说就是:父母所说的话,要比孩子说的话少。

  可叹的是,我们见到的是父母们一旦去对孩子“交流”“教导”,往往长篇大论,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其直接结果就是:父母讲得口干舌燥,孩子听得不胜其烦。而久而久之,孩子就只得不仅闭上了自己的嘴,也“堵住”了自己的双耳,更关闭了孩子曾对父母的敞开的心扉!

  请父母们牢记——“沉默是金”,那,是专门对父母讲的!

“问”

  《难经》中写道:“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问,就是询问。“问”也是一门艺术,若是你想成为合格的父母,就必需掌握这门艺术。

  在人际交往上,梁漱溟先生一贯强调“要以对方为重”。而作为父母的我们,却往往会将这一点忘诸脑后,而是一上来就“直奔主题”(父母关注程度高或是感兴趣的话题),一开口就问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表现……总之,孩子欲说什么、想表达什么、孩子感兴趣的是什么,往往被父母们忽视或“边缘化”。

  更有不少父母对孩子貌似询问,实则近乎追问、质问,更有甚者的简直就是“审问”!不难想见,在如此这般、天长日久的父母“问询”之下,孩子势必会逐渐产生、并形成很强的防御心态,进而保护自己的这种彼强我弱的交谈中的安全感。

  首先,父母们在问询之前,要准确了解自家孩子的性情禀性,以及相应的兴趣爱好,不然就很容易使孩子对父母的问询产生日益增长的反感和抵触。父母最好是从孩子关注的、感兴趣的、爱好的事情、人物开始问起;这样,孩子就会乐于回答。

  其次,父母要把握好孩子身上、心中的闪光点、焦点。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有各自的优长之处。当父母孩子的“强项”开始问起,孩子必然会有兴致、肯积极回答。

  第三,正如为了表示对孩子的尊重和体谅,父母需要“蹲下来”和孩子对话一样,父母也要在心理上、智力水平上、选择话题上,学会“蹲下来”!所问、所谈的话题贴合孩子的身心发育水平,以及孩子已掌握的学识、认知水平和内容;不宜问偏深、偏难、偏复杂的问题。

  第四,父母要避免使用“复合句式”的提问。譬如:“你今天午饭吃的什么?晚饭吃的是什么?好吃吗?你吃了多少?”像这类多个问题捆在一起的提问,对幼儿来说,这就如同是“集束炸弹”,别说回答了,就是让孩子听,TA都未必听清楚了呢!何谈回答?!这类问题父母若是日积月累地提(问),只能让孩子一听你的提问就心生畏惧、忌惮!

  第五,父母发问之时,尤其要注意时间和场合。在大庭广众之前,父母要避免张扬孩子的弱点、接孩子的“短儿”!这可不仅仅是照顾孩子的“面子”,更是让孩子通过父母言传身教,去学会如何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更好地与他人互动交谈……

  再有,问题与问题之间,不宜太穿越,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式的问询往往令孩子“犯晕”。父母在问话时,用词用语要简洁易懂,语气要平缓、亲切、温和;咄咄逼人的语速、高声大嗓的声调都是父母们要极力避讳的。问话时宜慢声细语,要留给孩子以充分的时间去理解和思考。

“切”

  “切”是指“切脉”,也叫“把脉”。《难经》对切脉是这样论述的:“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具体到亲子教育中,所谓的“切”就是指父母们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意,去感染孩子;去和孩子彼此走进对方的内心,去真切地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去体会孩子的所思所忧,去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

  即便是年幼的孩子,其内心世界不仅是格外广袤丰富的,更是具有朦胧、易变、不稳定的等年龄特点。年幼的孩子在思想意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甚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都还处于萌芽期,远未定型。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心理、行为、言语等方面起伏很大,变化急骤。这些幼年心理特征的存在,就需要父母们更加耐心和蔼地对待孩子,理解孩子。

  可是,究竟该怎样,父母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呢?怎样才能更好、更准确地理解孩子呢?

  最关键的就是——父母心中始终要把“孩子的成长高于一切”理念树立牢固。一切言行举止,都需要以此为准、以此为核心。

  孩子心灵的健康发育需要一个充满着平等、包容、关爱、乐观的家庭氛围。类似于“父母说了算”的专制风见家长作风当然是极为有害的,不过父母们更要理解自己——某些父母们身上的“天生的”暴脾气,往往是来源我们自己的原生家庭①,那是一种行为学的“遗传”,既要认真纠正,也要循序渐进,一蹴而就的想法不仅不可行,反而会适得其反。身为父母的双方要彼此相互提醒、彼此鞭策,才有助于尽快克服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不良习性。

  身为父母,我们必需统一认知:首先得让孩子敢于在父母面前、在家里孩子能坦率表达、乐于表现;孩子才能在家庭之外,在走入社会之时表现得阳光开朗、热情积极、勇敢坦荡。

  父母和孩子心贴心,才是能便于父母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启发和教育。

  请各位父母们试想一下:好的教育又怎能离得开爱和热切的情感呢?

  若你的的答案是肯定的,那,请立即把你们对孩子的爱和热烈情感,传递给你们的孩子吧!

  注①原生家庭:指由个体自己的亲生父母及同胞的兄弟姐妹所组成的家庭,这个家庭中儿子或女儿尚未没有组成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通常被称之为“原生家庭”。

  作者梁钦元是梁漱溟先生的长孙,他是我国资深心理咨询师,在经典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理论与技巧的基础上,注重继承其祖父梁漱溟先生的新儒家思想,实现了西方心理学理论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Copyright   ©2015-2016  爱天真亲子网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迪恩网络    ( 宁ICP备09000166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