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养志气,女孩养气质。孩子可以有童年的遗憾,但不能给孩子遗憾的童年。富养不是“宠养”,穷养不是“贱”养。“穷养”要养出孩子的坚强不息、独立自主、勤俭持家等。“富养”要养出孩子开阔眼界、丰富的知识、大气的为人、得体的举止等文明高雅的生活习惯。 穷养or富养,家长有些茫然 “可怜天下父母心”。过去中国的家长们总说:“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而今,中国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们可以为孩子提供的物资条件也越来越丰富了。但是优越的物资,似乎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羁绊,他们追求名牌,他们不珍惜金钱,他们不懂得节俭。于是,年轻的父母又开始反思,究竟该给予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在此背景下,有人提出了:“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观点。 当然“穷养儿,富养女”自然不是无缘无故,空穴来风!想来人们之所以这样想,不过是因为儿子穷养,是要培养儿子的担当精神,让儿子从小知道生活的艰难,从小知道要努力、奋斗、拼搏,要知道自己有上养父母下养妻儿责任。女儿富养则无非是不想女儿自幼被物质的东西困扰,使女儿对物质财富能够拿的起、放得下,能够养成一种雍容的气度,在未来的生活中,特别是在择婿的时候不会被些许的物质财富诱惑,像小馋猫有条鱼就跟别人跑了…… 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想法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背景,那就是男女有别。中国传统的伦理次序的核心就是尊卑不同、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中国人赋予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不同,赋予他们的权利、义务自然也不相同。中国历来强调男人必须铸就一幅坚实的臂膀让女人来依靠,必须有宽阔的胸膛容纳女人的娇嗔,而理想的女人形象则是温柔娴淑、小鸟依人。 富养女说根基深厚 “富养女”的思维之所以有如此广阔的市场,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根系是分不开的。古代人曾经总结出很多“富养女,穷养儿”的好处,比如“富养20年,芙蓉出水;穷养20载,宝剑出炉”以及“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等等。电视剧《蜗居》里海萍妈妈知道自己的小女儿海藻竟然做了“小三”后,也曾极其无奈地对大女儿海萍说:“俗话说,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不是没道理的。现在想来,我这一辈子吃亏就吃亏在没钱,没为你们姐妹俩提供好点的生活。不然你们也不会为眼前这些小恩小惠所迷惑,把自己的一生都搭进去。”有人进一步引申,富养的女孩,见识多、独立、有主见、明智,所以很清楚自己真正要追求的东西。 事例一:武汉一位“80后”父亲在今年春节长假,带女儿去海南旅游,并给女儿买名牌服装、买ipad2,7天下来,花掉了3万元的年终奖。但他认为很值得,用他的话说,“女儿一定要富养,全部给她最好的”。 事例二:有心机妈妈:十岁的女儿需要一只手表,我给了她两只,两只手表样式大小厚薄都相似,一款是米老鼠,一款是浪琴,一只价格一百多,一只价格一万多。理由是一用一备,喜欢哪只戴哪只,反正除了价格有差其他都差不多。女儿也认为手表,不过因品牌材质不同所以价格差一百倍,但本质上没差别。 我常把十多万的卡交给女儿让她结帐,习以为常就好。如果见惯了这些,并不觉得了不起,也就不会出去炫耀,炫耀的本质是要觉得这件事了不起才会做。富养的实质是要让女儿认为,这些东西这些钱没什么了不起,有了这个概念,将来才不容易被骗,家长没有这个心态就不要去富养女儿,不然就是害她。 事例三:稳稳妈妈:我曾经到过一所幼儿园,被一个5岁女孩吸引。她的衣着让我感觉她的妈妈对她很用心,后来和老师谈到这个女孩,才知道女孩的进口衣服挂满两个大衣柜,每天的 穿着几乎不重复。在幼儿园,这个5岁的女孩已经会用穿着来显示自己的优势,对不喜欢的朋友就说:你的衣服很难看。一个小朋友就因为她说自己的衣服难看,回 家要求妈妈不要给自己穿这样的衣服了。后来见到了这个女孩的妈妈,妈妈说女孩很难管教,经常故意折磨她,夜里12点要妈妈给自己煮饭吃,而吃饭时间女孩又 不吃。 事例四:经常看到一些家境并不很好的朋友,她们自己舍不得买高档衣服,舍不得买昂贵化妆品,却舍得给女儿买几百元的鞋子与衣服,送她们去学跳舞学弹琴学画画,不知道的人如果只看她们的女儿,会以为她们家很富有。 我曾经不解地问过一个朋友,为什么在女儿身上花这么多钱。朋友无奈地说:“现在社会上的诱惑太多了,我要是不给女儿多投资点,尽量满足女儿的要求,那将来谁要是拿丰厚的物质去诱骗她,她岂不是很容易就上当了?” 穷富养观念,存在误区 烧钱时代,人们开始习惯于用金钱度量一切,很多家长认为的富养更多的是娇惯和纵容,他们千方百计为孩子创造舒适优良的生活环境,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什么,穿的是名牌衣服,吃的是鸡鸭鱼肉,坐的是豪华轿车,住的是高级别墅。如此培养出的孩子,不珍惜金钱,衣食无忧无虑,长大依赖父母。其实这种方法并不妥,无限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这势必对他的未来成长和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反之,穷养也并非刻意追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更不是要把孩子养得邋里邋遢,没了自信和智慧。 上海社科院的专家徐安琪说:如果经济许可,那么想给孩子提供较良好的外在物质支持并不为过,没必要刻意地要求孩子“穿草鞋”、“吃窝头”。当然也没必要“什么好的都给孩子,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 富养下的孩子有什么表现 富养的女孩子在群体中有什么突出表现?由于年龄的不同,呈现由表及里的差异。 省直第三幼儿园马冬雪老师发现,被“富养”的小姑娘,在幼儿园里有时候是会露富的。穿着打扮上会比其他同学“讲究一些”,衣服会更漂亮,头发梳理得更精致,在很大程度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因为有了锦衣玉食的支撑,言行举止透着一股子自信。有时候说话也能听出来,有的孩子说吃了一根雪糕,另外一个孩子不屑地说,“我姥姥是卖雪糕的”,表现出处处要压人一头的盛气凌人气势。 石家庄市富强小学教导主任张彦也遇到过一名明显被富养的学生,一条裤子几百元,一双鞋子又是好几百,衣服常换常新,因为有些衣服特别另类,有一次老师都惊讶地问她:“呵,又买了条新裤子啊”,小姑娘满脸骄傲地回答,“嗯,7百多”;时尚的衣着后来发展到对发式的讲究,小学没毕业,头发就做了挑染,一绺头发染成别的颜色。富养的女孩并没有呈现出淡定、大气,而是特别注重外在形象,心气儿挺高。“富养分为物质上、精神上、学习上三个方面,在物质方面富足的孩子在学校表现也未必是最优秀的;精神上富养的学生确实眼界比较开阔,知识面丰富;学习上被富养的孩子,小学阶段多数能从成绩上表现出来,也有一部分做了无用功或者是反作用。 石家庄槐北路小学教育主任张从莉老师介绍,学校有一对挺优秀的姑表姐妹,两个女孩一个家庭条件好一些,一个家庭条件差一些,两人大段时间都跟着爷爷奶奶(另一个叫姥姥姥爷),除了物质条件上的差异之外,在精神、学习上条件差不多。物质上的贫与富并没有为两人的学习、综合素质拉开差距。 一位网友也留言说:我们单位效益不错,所以我们单位的孩子都比较注重吃、穿、用。单位接送孩子的专车司机就说,这帮孩子在车上就讨论今天谁谁又穿了什么牌子的衣服,谁谁又买了什么牌子的文具盒,从来没有攀比过学习上的事。我在这个单位工作十年了,这十年间,院里没有一个孩子考上重点大学的,全凭自己本事考上大学的也寥寥无几。我想这与孩子平时生活条件太优越了有很大关系吧。 穷养富养要有度,给孩子快乐童年最重要 不管是穷养还是富养,都应该有个度。如果过度 穷养,让孩子在贫穷、恶劣的环境成长,容易对他们缺少关爱,使他们形成缺乏安全感、自卑、孤僻的性格,也可能造成他们仇恨家庭和社会,形成攻击性较强的性格。而过度富养,父母什么都顺从她,容易导致其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也可能导致她们形成“嫌贫爱富”的价值观。 “我家算是穷养还 是富养?”伴随着女儿的成长,有关穷养和富养的问题一直在李女士脑海里纠缠。尽力给孩子衣食住行方面安排得更加妥当,尤其重视在孩子气质、阅历方面的积 累,去大饭店,不光为吃饭,也为让她感受那种富丽堂皇的排场,练就处变不惊的气质;每年安排旅游,不单是观光,也为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从中不难看出李女士的良苦用心。养育孩子是一件见效很慢的事,作为家长又特别心急地想知道对错。眼下,像李女士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每个家长都竭尽所能地为孩子投资,并且希望好钢用在刀刃上。 每每说起富养,很多家长都感觉有些底气不足,“我给孩子的够多吗?”班里有同学去海南旅游了,我就带孩子去趟动物 园,孩子的收获能一样吗?家长们总会有这样的烦恼,从交通工具上,人家孩子是坐飞机去的,我孩子是坐公交车去的,真的飞机都没有见过;人家孩子去海南能见 到各种各样的热带动物,我们在动物园看到老虎大象;人家吃最新鲜的海鲜,我们在公园吃面包……是不是越比越没有了底气? 坐飞机、吃海鲜很多普通孩子都非常向往,但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动物园里喂长颈鹿、看老虎也有另外一种乐趣,甚至一些孩子和父母跑到田野里逮蚂 蚱、捉蚯蚓都是件很快乐的事情。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很难不动摇,但是成年后记忆深处的往往就是这些饱含着浓情的简单快乐。 对比国外,育儿方式大不同 美国:既尊重孩子的个性,又十分重视儿童的品德教育。孩子要讲文明、懂礼貌,学会交朋友是父母对孩子的基本要求。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停留在枯燥的讲解上,更不是物质上的无条件给予,而是以身作则。比如不随地吐痰、爱护公共设施、尊重老人和对人彬彬有礼等等。 日本:往往用不近人情的严酷方法塑造孩子的意志和品质。比如饮食方面,以食不过量为信条,不让孩子吃饭吃足,因为孩子的胃过于疲劳就会使大脑功能减弱。认为多吃会使孩子蠢笨不思进取。 德国:爱护儿童、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已被列入法律条款。一方面法律规定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另一方面,严禁父母“唠叨、打骂或不爱子女”,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遇,可向法院控告自己的双亲。 精神富养需摆首位 许多家长把穷养或富养定位于物质方面,这是很肤浅的。无论物质上穷养或富养,两者都有成功也有失败的例子,因此精神上的富养才是最关键的。物质富养而精神穷养,或者物质穷养而精神也穷养,这样的孩子都不会真正成才。 现在有些学校和家庭流行“挫折教育”,让孩子体验艰苦生活的滋味,例如刻意把孩子放到农村生活,这样孩子确实看到了乡下孩子的贫困,但只会让他懂得白菜和猪肉的味道不一样,可是他明白家里并不是这样贫困,因此并未使他改变原本的心态。 很多富人物质很富足,精神却很贫乏。许多富裕人家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是“贵族”,而是“富二代”,现实证明很多富二代都是失败的。所以要让孩子成为精神层面富裕的人,而不是物质上富裕的人。有些孩子有机会到各地名胜古迹去游览,但在景区里却做出随手扔垃圾、乱刻乱画的行为,那么无论他学习成绩多好,获得多少奖项,也不会是个高素质的人。 经济条件无论穷富,都要让孩子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理想及积极的生活态度。如果有能力给予孩子较好的生活 条件,这无可厚非,但即使没有能力去游遍名山大川,也没有条件购买价格不菲的音乐器材,但可以通过影碟、电视、书本等让孩子了解世界的广阔,让孩子感受音 乐的美妙,从而培养出高雅的精神境界,精神上也就富足了。 要让孩子从心里认识到,父母希望他成为怎么样的人,这一切是出于什么目的,这才是根本。富人的孩子要让他懂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人连饭也吃不饱,自己拥有的优越生活并不是理所当然的;穷人的孩子也要让他明白,即使贫穷也不可怕,父母会给他力所能及的支持,只要努力创造机遇,未来是可以把握的。 如何做到低物质富精神 在精神养育方面,不论男孩女孩都需要富养。父母自身的精神品位和养育孩子的智慧决定了父母给予孩子的精神财富。 1. 物质上穷养 物质上穷养是指不要在物质上毫无节制地满足孩子,而是要让孩子意识到,任何东西都是要付出劳动才能得到,没有理所当然的索取。可以让孩子在日常的家务活中,学会生活自理,锻炼生活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 竖立孩子正确的金钱观,能够让他在未来的生活中做钱的主人,而非做钱的奴仆;可以让他爱财但不贪财,且取之有道,用之有益。正确的金钱观能够保证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因虚荣心而迷失自己。 另外,要培养孩子正确的心态,接受一些社会现实,别人拥有的物质财富,不能盲目攀比,关键是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创造。穷养也要注重挫折教育,让孩子在不断碰壁中变得更成熟。 2. 精神上富养 “富养”是要养出孩子开阔的眼界、丰富的知识、为人处事、幸福的能力等精神财富,而不是锦衣玉食,山珍海味。 我们要在精神上富养孩子,条件允许,可以带孩子去旅游、度假。让孩子学会欣赏大自然的山水、了解各地风土人情以及相关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可以带孩子参加适当的社交活动让孩子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为人处事等! 如果有能力给予孩子优越的物质条件,那也有必要告诉他,这是父母通过辛苦的劳动换来的。要让他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更要让孩子知道,物质上的优越并不代表他在人格和精神上比别人高一等,仅仅是物质上比别人优越而已,但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更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所以,要让孩子幸福的根本,不在于你给予他什么样的物质条件,而是让他从小给他自信的心态,让他能有开阔的眼界,能有自己的主见,能有自己的思想。 致家长:养育孩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怎么养育孩子父母也有自由选择的权力。教育孩子不仅仅是性格的差异,他们成长的环境和遗传都各不相同,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一个”,我们养育孩子还必须有自己的主心骨,千万不能迷信一种论调、依照别人的方法“依样画葫芦”。只要我们把注意力多集中在孩子的精神培养上,我们和孩子都能一起健康成长。 |